本文共 974 字,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3 分钟。
“互联网+”时代下的信息每一秒都在发生变化,在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,要想在审讯中尽快突破犯罪嫌疑人,必须事先对他进行多方面的了解,更多地与“互联网信息”打交道将成为审讯工作的新着眼点。
审讯前期——既依靠“脚板”,更注意“指尖”。我认为,初查时不仅要盯住人,更要充分发挥“互联网+”的作用,采取话单分析、网络流量嗅探、已删除文件恢复等技术手段,搭建“立体式”的初查路径。我们在办理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朱某受贿案中尝试采用了“电话+短信”双料话单分析手段,通过对通话次数、时间、短信频率的分析,锁定了10名有可能向朱某行贿的招投标老板,为之后的侦查工作奠定了基础。现在,我们已开通全市编制人员信息查询平台,配备了“取证魔方”等侦查装备,不断深化信息情报在侦查方向、收集证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。
审讯中期——既采取“证供互动”,又注重“网络再生”。“证供互动”的侦查模式,就是先通过外围取证获取足够证据突破相关人员的供述,再根据供述有效引导收集、补强全案证据,之后运用收集的证据材料进一步指导讯问、获取犯罪嫌疑人口供。同时,又要注重网络再生证据的作用。我们在办理某镇原党委书记路某受贿案中发现,路某听闻一些小道消息后,通过电话、微信、邮件等通讯工具联络曾向其行贿的几名老板,在自己家里订立攻守同盟。殊不知,其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蛛丝马迹,正是我们下一步侦查工作的突破口。现在,网络再生证据的搜集已经不局限于电话和短信,QQ、微信等聊天工具也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审讯后期——既捕捉“新线索”,又深挖“烂树根”。通过“互联网+”智慧侦查的转型,我们在初查阶段强调对线索信息点进行整合发散,在后期注重逐个击破并向纵深推进,敏锐捕捉新的疑点和线索,扩大办案的辐射半径。我们注重提高挖掘新线索的能力,并深入分析行业、系统的工作特点和犯罪规律,深挖隐藏在个案背后的窝案串案。我们曾从市房管局一名科长入手,在其避重就轻交代问题背后,敏锐地发现其行业内部存在利益小团体现象,随后进一步深挖证据,扩大侦查范围,成功办理了一起多人参与的行业窝串案。案件办结后,我们通过发送检察建议、召开案例剖析会的形式,督促案发单位堵住制度漏洞、完善权力运行,增加了业务透明度。
可以预见,2016年,“互联网+大数据”将成为自侦工作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突破口。
本文转自d1net(转载)